正元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公元255年3月23日),在成功平定“淮南二叛”后的不久配资安全配资门户,司马师在许昌因病去世。许多人在回顾历史时,往往将司马师的死与孙策的离世相提并论,认为这两者对后来的历史发展没有显著的影响。然而,深入研究史书记载后,我们发现,司马师的去世实际上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的惨烈局面。这一变化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司马师乃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懿去世后,他成为了魏国的实质最高统治者。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司马师有过三位妻子,却只生下五个女儿,未能有一个儿子。面对这样的局面,司马师不得不收养了弟弟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作为养子。如果没有意外发生,合理推测在司马师去世后,家主的地位理应由他的养子司马攸所继承。
展开剩余68%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在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攸被封为舞阳侯,这一封号实际上是对外界宣布他是司马懿正统的标志。然而,年仅十岁的司马攸显然无法独自掌控权力,因而司马师将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等实权职位转交给了他的弟弟司马昭,而并非将其交给司马攸。
这一变化使得当时曹魏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变成了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而非被寄予厚望的“儿子”司马攸,这一转变实质上动摇了司马家的嫡系继承权。然而,尽管司马攸是司马昭的亲孙,从名义上来看,只要司马昭最终将权力传给其亲生的司马攸,家族的权力结构就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临终前的司马昭最终还是将继承权传递给了他的长子司马炎(晋武帝)。
司马昭将权力传给司马炎所引发的结果可谓深远:其一,既然本该由司马师一系接手司马懿正统的权利可以被司马昭所夺取,那么这预示着司马懿其他的后代同样能够向这个正统——即西晋皇帝之位发起挑战,因此这一举动无疑滋生了司马家其他成员的野心。其二,作为司马师嫡子的司马攸对司马炎的皇位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也促使司马炎更坚定地维护“父死子继”和“嫡长子继承制”,并将权力交给了“纯质”的嫡长子司马衷(晋惠帝)。然而,这种“纯质”的选择使得西晋的皇位在司马炎去世后形同虚设,因为再也没有强有力的人物能够约束宗室和外戚的权力,这无疑为“八王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综上所述,司马师的早逝导致了权力并未按照“父死子继”的传统传给司马攸,而是通过“兄终弟及”的形式传给了司马昭。司马昭将权力传递给司马炎,引发了景帝与文帝之间的争斗,这最终导致了“纯质”的晋惠帝的继位以及司马家其他王族的野心膨胀。在这种情况下,“纯质”的晋惠帝无力压制诸王的野心,最终促成了“八王之乱”的历史悲剧。
发布于:天津市易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